
乙炔/乙烯(C2H2/C2H4)和乙炔/二氧化碳(C2H2/CO2)混合物的高效分离是化工行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,金属有机框架材料(MOFs)在该领域展现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,但目前常受限于稳定性不足等问题。互穿策略可有效提升MOFs稳定性,却常以牺牲其孔容为代价(图1)。因此,如何在保持高孔隙率的同时提升材料稳定性,仍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难题。研究表明,在MOFs中引入含有分子转子单元的配体,可通过调节转子取向和空间位阻来优化气体吸附分离性能。然而,利用分子转子精确调控MOF互穿行为的研究目前尚未得到充分探索。

图1. 基于晶体工程策略构建不同互穿程度与模式的多孔MOF材料
近日,我院杨国平/王尧宇教授团队在前期研究工作基础上(Angew. Chem. Int. Ed.2025, 64, e202421992;VIP论文),与陕西师范大学翟全国教授团队合作,基于晶体工程策略,通过调控含有不同分子转子单元(苯、萘和蒽等)的第二配体,合成了具有不同互穿程度与模式的多孔MOF材料:[2 + 2]四重互穿Ni-dcpp-bpb、[2 + 2]互锁Ni-dcpp-bpn和二重氢键互穿Ni-dcpp-bpan(图2),实现了对MOF孔隙率与稳定性的调控,从而提升了其对C2H2和C2H4的高效纯化性能。相关研究成果以“VIP论文”发表在《德国应用化学》(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)上,全文链接:https://doi.org/10.1002/anie.202519278。

图2. Co-dcpp-bpb (a-c)、Ni-dcpp-bpb (d-f)、Ni-dcpp-bpn (g-i)和Ni-dcpp-bpan (j-l)的晶体结构示意图
气体吸附实验表明,互穿的Ni-dcpp-bpb具有较高的孔隙率(27.2%)和高密度的N/O功能位点,因而表现出较高的C2H2吸附容量(73.9 cm3 g-1,298 K,100 kPa)以及高的C2H2/C2H4(6.0)和C2H2/CO2(2.3)选择性(图3)。进一步地,为了解决孔隙率和稳定性之间难以平衡的问题,通过调控第二配体中分子转子尺寸(从苯环到萘环、蒽环)来改变材料的互穿程度,制备的Ni-dcpp-bpn不但具有高的孔隙率32.1%,而且改善了C2H2的吸附性能(75.8 cm3 g-1,298 K,100 kPa),并且萘基团引入的更大π共轭体系增强了与C2H2的相互作用,提高了C2H2/C2H4(6.7)和C2H2/CO2(3.9)选择性。然而,引入分子转子尺寸更大的bpan配体,则会导致Ni-dcpp-bpan的互穿程度降低,且其孔腔中存在客体bpan使得其孔隙率从33.2%降低到10.8%。因此,在常温常压条件下未表现出明显的吸附行为。

图3. 在298/273 K条件下,Ni-dcpp-bpb和Ni-dcpp-bpn对C2H2、C2H4和CO2的吸附曲线 (a, b);IAST选择性 (c, d);与已报道MOFs的C2H2吸附量和选择性对比图 (e);在三元混合物C2H2/CO2/C2H4(1/9/90,v/v/v)中C2H4产量的对比图 (f)
穿透实验进一步验证了Ni-dcpp-bpb和Ni-dcpp-bpn对二元及三元混合物中C2H2分离表现出优异的性能(图4),尤其是Ni-dcpp-bpb可实现从C2H2/CO2/C2H4(1/9/90,v/v/v)三元混合物中一步纯化得到高纯度C2H4(> 99.9%),其产量为396.9 L kg-1(新纪录)。

图4. Ni-dcpp-bpb/Ni-dcpp-bpn在298 K下对不同比例的C2H2/C2H4 (a, b)和C2H2/CO2 (c, d)分离曲线;(e-f) Ni-dcpp-bpb/Ni-dcpp-bpn对C2H2/C2H4/CO2分离曲线
为了进一步研究C2H2、C2H4和CO2的吸附机理,我们采用巨正则蒙特卡罗模拟(GCMC),探究了在298 K和100 kPa条件下,Ni-dcpp-bpb和Ni-dcpp-bpn与不同气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以及吸附位点。结果表明,C−H···O/N和C−H···π相互作用是调控C2H2/C2H4和C2H2/CO2选择性分离的关键因素(图5)。

图5. 在298 K和100 k Pa下,Ni-dcpp-bpb (a-c)和Ni-dcpp-bpn (d-f)中C2H2、C2H4和CO2吸附位点及结合能
综上所述,本研究基于晶体工程策略,设计了系列分子转子驱动的互穿MOFs,实现了高稳定性与高分离性能的平衡,能够为发展高效C2H2和C2H4纯化技术提供新的设计思路和研究方法。